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青少年心理 > 成长在线 > 正文

父母的逼迫,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逼迫,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8-8 15:23:22          ★★★


最近,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致家长:今天不逼孩子学会72变,日后谁能代他承受81难?》刷屏了朋友圈,父母们大量转发,凡是家有儿女的几乎都心有戚戚焉。

文中举了上一期《向往的生活》的例子,吕思清从小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五岁就登台表演,后来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并获得了各种国际大奖。

 

而王迅、刘宪华和Angelababy因为小时候父母没逼着他们坚持,现在只能坐在一旁看吕思清表演。

 

于是得出结论:父母的逼迫,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当年郎朗红遍全球时,也有很多文章写他是怎么被父亲打骂威逼,甚至要用刀砍了他,正是由于父亲的逼迫,才让他坚持下来的。

但是,被忽略掉的是,当时郎朗用头撞墙,宁可折断手指也不想练琴。

这样的痛苦已经随着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计了。


01

 

《“72变”和“81难”》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我就不会放弃学吉他;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学书法,我就不会字那么丑;如果……如果……”

看到这样的抱怨,我真心想说,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如果你妈真的逼你学这学那,你长大后一样会说:

“都是我妈逼的,我小时候一点都不快乐;都是她逼我的,才让我一点自己的选择都没有;全是因为她,我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逼着你学习,你说他们不顾你的意愿,没有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你的想法,你却要说他们当初没逼你一下,害你一事无成。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若成功了,是父母逼得对;若失败了,是父母的逼迫害了你。

这是受害者的归罪逻辑,反正要将自己的“不幸”的经历都归罪出去。

 

《“72变”和“81难”》还举了一些普通人的例子,他们羡慕同龄人小时候有人逼,会了各种才艺,现在可以在人前展示;而自己没能坚持,于是喟然叹息。

但其实,这些人羡慕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羡慕别人的风光、别人的荣耀。

他们真的确定,如果当初有人逼,自己就能学出来吗?用这样的心态学习,本来也很难坚持。

真正的热爱是不用逼的,不爱的东西,逼也没用。

詹姆斯和库里,C罗和梅西,这些极度自律的人,没有一个是父母逼出来的,驱使他们的是内心的热爱和向往,那才是真正的动力所在。

而太多从小被父母逼迫的人,在脱离父母之后,觉得终于解放了,于是放任自己无所顾忌。

 

02

 

看到有人说:“孩子,不是我要把你往‘死’里逼,我只是想让你将来‘活’得更像样。”

我滴个亲娘诶,您敢不敢先给自己办张健身卡报个英语班,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

打着这样的旗号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非是假借孩子之名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已。

孙悟空是学会七十二变了,但菩提祖师逼他了吗?如果孙悟空是逼出来的,那菩提祖师其他那么多的弟子,怎么一个都没逼出来呢?

还好孙悟空没妈,如果有妈逼他,以齐天大圣的个性,还不得反了天去,学什么学,不如一辈子作妖作乐。

用吕思清、郎朗的成功反衬其他人的失败,这个逻辑我实在有点get不到,拿结果倒推原因,属于事后诸葛亮。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些被逼到抑郁自杀的孩子们,无一不是活在高压、苛刻之下,他们也可以倒推出同样的原因来,这又怎么说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另一篇爆红的文章《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

诗词大会让董卿成了知识女神,连她的成长故事《虎爸教育下董卿的童年》也成为了教育的成功案例。

可是董卿被采访时谈起这一段,抑制不住地悲伤,提到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童年阴影,一直以来优雅淡定的她忍不住潸然泪下。

 

有多少几近残忍的故事,只因为主人公最后的成名,就带上了一层光环。

文章中说:“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董卿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董卿。”

成功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你只看了那些被逼成功的个案,却没看到绝大多数被逼失败的下场。


03

 

《“72变”和“81难”》文中还指名批评了“快乐教育”,说放养长大的孩子,虽然有了爱和自由,但长大后可能一事无成。

我想说您是不是对爱和自由有什么误解?

不逼迫,就一定是放养?不是A,就一定是–A?

这世界上不是只有这两个极端的。

举个例子:一个农民,把种子种下去之后,总担心它长不好,嫌它长太慢,于是一截截拔高。

这是控制,是逼迫,是拔苗助长。

另一个农民,放养,把种子种下去后就不管了,爱咋咋地。

这不叫爱和自由,这叫不负责任,未尽监护义务。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农民不把眼光只盯在种子身上,而是观察了解幼苗的成长规律,为它松土、浇水、施肥、除虫,给小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其生长所需;

除此之外,不去纠结它怎么还不发芽、还不抽穗。因为你并不知道它需要多长时间扎根。

你只需要给它创造适宜的环境,种子的成长取决于它自己。

我小时候曾学钢琴十年,见到太多在父母逼迫下的孩子,在考取十级之后说“我终于完成任务了”,之后再也不碰钢琴。

而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热爱音乐、喜欢钢琴的孩子,虽然也会有倦怠畏难,但父母绝不是逼迫,而是带着尊重和关爱,给予适当的帮助,积极调整,让孩子度过瓶颈期,甚至允许孩子先放弃一段时间。

 

这样的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被父母逼迫的人生,只不过是在为父母而活,长大后发现这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又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

活不好自己,才会去逼孩子,一代又一代。

似乎太多人都在关心孩子将来怎样,却很少人在意孩子现在怎样,他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他是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内心的声音长期被掩盖,慢慢的,孩子连自己的能力都已经看不到了。


04

 

有时候能看到一些很优秀很出色的明星或艺术家,在面对采访时说: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父母严厉的督促,如果没有他们当初的逼迫,我肯定做不到,那就没有我的今天了。”

其实听着有一丝丝的心酸。

这么优秀的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动力和天赋,认为如果不逼自己就做不到。

反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样的人,从来不说是父母逼的,他们说的是:“感谢父母成为我的榜样,他们一直激励着我成为自己。”

养育了四个优秀子女的小扎父亲也直言道:

我有很成功的孩子们,于是人们总是想仿效我的模式,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育儿方式。

为人父母,我只能说,你的确可以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们过的生活,但这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

而正是因为父母的“不逼迫”,四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拿王迅、刘宪华、Angelababy和吕思清比较,这样的对比根本没有意义。

如果他们三个小时候被逼着继续学小提琴,能不能成艺术家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成为现在的他们,干嘛要拿不同的人生来做比较呢?

那些动不动就说现在不逼孩子,将来就没有竞争力的人,真的知道未来的竞争力是什么吗?

是钢琴、舞蹈、奥数、书法……是这些技能吗?

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为钢琴家、舞蹈家。

我们往往把方法当成了目的,为了学技能而学,却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未免有失远视。

未来的竞争力绝对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理解的能力,合作精神,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力。

这些能力绝不是靠逼迫得到的,而是早就包含在了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但是《“72变”和“81难”》真的好火啊,不知道击中了多少父母们的焦虑点。

甚至有位父母在转发的时候写道: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钢琴边、舞蹈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你家孩子在做什么?

当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很苦很累,但识字算术突飞猛进的时候,你家孩子在做什么?

当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进步渴望成长的时候,你家孩子在做什么?

你可能会说:孩子要快乐的童年,要无拘无束,要自由自在。可是,你怎么知道那些拼命努力的孩子就不快乐?”


很有煽动性对吧?看完立刻焦虑了。

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更担心是因为自己没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这时候如果有培训班的广告,那恨不得立刻掏钱报名了。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没有一个整体的育儿观,就很容易被各种论调左右。

同样的逻辑,我反问一下: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撒欢奔跑的时候,你在要求孩子争取些什么?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做厨艺种花草收获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时候,你在逼迫孩子学些什么?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讲故事做游戏的时候,你在教育孩子拼搏些什么?

你可能会说:孩子将来要生存,要竞争,要努力。

可是,你怎么知道那些拥有金色童年的孩子,就没有竞争力呢?”

教育是不能用成功与否来定义的。

教育是帮助每个生命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逐渐绽放生命的能量,并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教育不是一个点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随着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让孩子从小就把人生当成八十一难,那恐怕真的会一路坎坷。

真正让孩子拥有底气的,不是被逼迫学会的七十二变,而是父母永远在身后的理解和支持。

带着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的不同方面,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每一次挑战,那将是幸福,是成长,而不是被逼之下的佯装坚强。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作者:叶月幽 文章来源:武志红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逸仙桥旁)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