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咖啡馆写稿,进来一对母子,正好坐我旁边。儿子约莫是小学高年级的样子。
事情的起因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妈妈想让儿子去吧台拿一个杯子。但儿子在那一刻,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就不想去。
妈妈一下子反应挺大的,说:
“你都这么大人了,怎么这点小事还不好意思去做?”
儿子声音也大了一点:“谁说我不好意思去做?”
妈妈说:“那快去拿啊!”
儿子说:“我不想去!”
妈妈说:“那你还说你不是不好意思?怎么这么大了还这么胆小?”
妈妈声音挺大的,我注意到儿子马上用眼睛看了周围一下,想看看大家是不是在看他。
母子俩又这么来来回回了好几轮。一个不想去,一个逼着去。
挣扎中儿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说:“是你忘了把杯子带过来的,应该你去拿。”
妈妈顿时更生气了:“我忘了拿你就不能去拿吗?我平时为你做那么多事,你帮我拿一下就不可以吗……”
声音越来越大,很多人往这边看过来,儿子脸涨的通红,嘶哑着嗓子喊了一句:“我现在就是不想去拿,难道不可以吗?”
我感觉到他好像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人。
在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书名,叫《不成熟的父母》。
我想这个母亲可能依然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是为孩子好的:你不应该这么胆小,你应该要为家长做点事……
她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不成熟的情绪模式,意识不到自己的强迫与控制,意识不到自己因为“想要赢”,而无法共情儿子的难堪与崩溃。
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意识不到问题吧。
所以今天是一个反省局,我想列一下不成熟父母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有没有不成熟的地方。
02
《不成熟的父母》这本书的作者叫琳赛·吉布森,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通过自己的临床观察,归纳出来几种不成熟的父母。
第一种类型叫情绪型。
就是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爆发或者崩溃,会把小事放大,把一点点沮丧放大到世界末日的地步。
但是,矛盾的是,虽然这一类的父母情绪反应非常强烈,但他们却又总是回避自己的深层情绪,不愿意把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受说出来,而是躲在防御性的外壳里面。
所以这一类父母还有个行为特点:通过情绪感染来与人沟通。
什么意思呢?
就是有想法有需求不直说,而是板着脸让人猜自己为什么不高兴,经常给家人给孩子营造一个低气压的氛围。
或者平时拒绝沟通,然后突然爆发,所有的问题只能通过吵架来解决。
第二种叫驱动型。
就是非常追求完美,跟孩子的所有互动,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孩子高兴不高兴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考第几名。
如果孩子不够完美,或者不够成功,驱动型的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所以,他们会迫使孩子走上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而不管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孩子的痛诉,他说:
我小时候考了班上第三,回到家,我爸说:为什么前面还有2个?
第三种叫强迫型。
就是强迫孩子或者家里的其他成员,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习惯来做事。
我听过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幸福的家庭里,没有一个强迫性的人。
任何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强迫性人格的人,就很难幸福。
第四种叫消极型。
就是逃避责任,完全不愿意管孩子。
这一类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没办法成为孩子的依靠。
即使这个家庭遭遇危机、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消极型父母也往往视而不见。
比如说,父亲虐待孩子,孩子跑去找母亲,消极型的母亲会说:“你爸爸只是偶尔脾气差。”
极端的消极型父母如果发现在别的地方他们能活得更开心,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下原来的家庭和孩子。
第五种叫拒绝型。
就是拒绝和孩子或者家里的人进行任何情感的交流,好像有一堵墙挡在他们周围。
如果家人坚持要获得情感上的回应,拒绝型的父母可能会变得愤怒甚至有暴力举动。
生活在这样的父母身边的孩子会感到,如果自己不存在,父母也会过得很好,觉得自己好像是家里的累赘。
03
那么,如果孩子有一个不成熟的父母,他们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
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情感孤独。
在《不成熟的父母》里,有一个叫大卫的孩子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真的非常孤独,我感觉自己完全被孤立了。但于我而言这很正常,我习惯了。
高中时,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幅画面:我独自一人漂浮在海上,身旁没有一个人。这就是我在家里的感受。”
当作者询问他更多关于孤独感的体会时,他说:
“我会感到很空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种感觉每天都伴随着我,我以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
我想文章一开始的那个孩子,可能或多或少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琳赛·吉布森说:
“
作为一个孩子,如果你的父母不够成熟,无法在情感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你会感受到这些给你带来的影响,但你不一定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你可能会认为感到空虚、孤独是你独有的、奇怪的体会,是这些东西使你不同于其他人。
作为一个孩子,你无法知道这种空洞的感觉是因缺乏足够的陪伴和情感支持而产生的正常、普遍的反应。
”
04
今天列出这些,并不是想指责任何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成熟的一面,或多或少的是一个“不成熟的父母”。
比如说我自己,就是一个脾气很急的人,在某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比如妞妞很晚还在床上翻来滚去不睡觉的时候,容易爆发脾气。我曾经说,情绪控制,可能是我要用一生去修行的事。
前些天和妞妞的干妈聊天,她也和我说起她在育儿当中的一些问题。
但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很正常,孩子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父母,但他们需要一个会自我观照的父母。
这个父母,愿意去体会孩子的情绪,会心疼孩子的感受,所以愿意去控制自己;
这个父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会时不时的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哪里做的还不够好,并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
这样的父母,就是有智慧的父母,就是足够好的父母。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