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心理常识 > 心理自助 > 正文

妈妈,你也太没自信了!

妈妈,你也太没自信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22 10:18:49          ★★★

 


我:“39岁,工作没进展,事业停滞,身材走样,孩子也养得不咋地。”
儿子:“妈妈,你也太不自信了……”


0 1
“可能,我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


前几天,11岁的儿子陪我逛街,在商场的兰蔻试用装发放机前,我心血来潮,打算排队领取。

有两种试用装随机派发:精华液和面霜。

我前面的女生们领到精华液的全都小小得意,因为正装精华液比面霜要贵好多,因为是随机得到,好像也代表着幸运,心情都跟着变好。

轮到我了,我一边扫码,一边在心里涌起熟悉的台词:“我肯定得不到想要的,给我面霜吧,没事。”

没想到,啪嗒——一袋包装精美的精华液从机器爪掉落下来。

儿子蹲下去取出来递给我。

那一刻,我不太相信。

每一次悬而未决地等待时,我心里就会涌出“我应该得不到我最想要的”。

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么幸运。

 

我摆弄着试用装,好奇地问儿子:

“如果有一个你很喜欢的东西,而另一个你不喜欢。随机送给你其中一个,你预感自己会得到喜欢的那个吗?”

儿子一秒钟都没迟疑,自信满满地回答:“当然会得到啊!”

我有点意外:“那要是最后得不到怎么办?你会失望的。”

他说:“得不到也没什么啊,失望也正常。”

我放小声音告诉他:“每次等待结果之前,我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声音说‘估计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吧,免得失望’。”

儿子吃惊地说:“妈妈,你也太没自信了!”

说实话,那一刻我很惊喜,也掺杂着欣慰。

好像有一种说不清的卑微感,要在我下一代的身上终结了。

成年以后,每当别人赞美我、认可我,哪怕描述我一点点的闪光点时,虽然我心里乐开了花,无比舒服。

但语言上总会抑制不住地,想方设法地跟对方解释:“我也有不行的时候,只是你没看见。”
有朋友说:“姐夫帮你带孩子、做家务,老公力Max。”
我回答:“哪里呀,中用不中看。”

朋友说:“你家俩娃,有个伴儿真好。”
我回答:“也有鸡飞狗跳的时候,大的哭小的嚎。”

朋友说:“你朋友圈给人的感觉恬静、岁月静好。”
我回答:“也有一地鸡毛,只是不想公开吐槽。”

朋友说:“你家里还是那么干净。”
我回答:“也没那么干净啦。”

实在是做不到坦然接受别人的肯定,觉得只是别人并不了解我,暂时还没发现我糟糕的一面,其实我根本没有做的那么好。

总是要习惯性地把人家的赞美“怼回去”才安心。

好意被原数退回,对方应该也觉得尴尬吧。

其实微笑并坦然地说声“谢谢”,天不会被聊死,气氛也应该更融洽的。


0 2
很多成功者都是“冒充者”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除了容易变老和变胖。

成年人中有一种大概率焦虑心理,是隐隐觉得:

“我不配”
“我可能会搞砸这个机会”
“我应该没那么幸运”
......

知乎上有一个新词条,叫“浙大病”。

研究者在浙江大学为学生们做心理咨询,发现很多浙大的学生明明表现很优秀,也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却总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光环。

这种心理现象不只存在于浙江大学的学生中,很多压力大的年轻人和功成名就者,都有同感。

 

爱因斯形容过自己是“非自愿的骗子”,他称自己的工作根本配不上这么多人的关注。

扮演过“埃及艳后”的绝世美人伊丽莎白.泰勒曾坦言并不觉得自己美,并且为身高太矮和手型不纤细而自卑。

美国女诗人玛雅.安吉罗尽管出过十几本书,获得很多嘉奖,但她始终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些荣誉。

就连韩寒都在《晓说》里说:

“我当时无论是知识储备、自我认知,还有我获得的关注跟地位,我自己是觉得没有匹配的。我应该是一个更强的自己,才能匹配那样的地位。”

 

即使是像爱因斯坦、泰勒、安吉罗、韩寒这些拥有非凡成就的名人都有着这种习惯性“自谦”甚至是“自黑”的心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每当听到别人的夸奖,他们总会想:“夸我的人只是不了解我。如果他们认识了真正的我,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别人。”

这群人共同的困惑,就是“我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好”,这样的心态叫做冒充者综合征,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它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却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

他们总感觉配不上自己的学历、职位或荣誉,总是生怕哪里出了差错,暴露出“真面目”,失去所有的光环和他人的接纳。

有这种倾向的人,在遇到重大决策之前,总会表现出优柔寡断、拖延和无期限的准备,并且在不停地寡断和拖延中,一次又一次完美地与机会擦肩而过。

甚至在错失机会过后才会松一口气,仿佛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又一次被打回原形,我了解自己,我配不上这个成就。


0 3
“冒充者”心理多半来自成长经历


这种总觉得自己是“冒充者”的心理形成因素,当然也有成年后的环境、性格和重大变故的因素,但童年期的成长经历更是主要原因。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是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寄予过厚望

在这种过度的期望中,孩子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而让父母失望。

 2 .是因为孩子在长期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
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父母怕孩子骄傲自满,而去故意冷淡处理:“这次只是侥幸高分,你可别骄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

指孩子在童年时期,父母与他们长期反复的关系模式,比如苛责、训斥、讽刺、冷淡,会内化成孩子心里的“内在父母”。

即便孩子将来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独立生活,心里如影随形的“内在父母”依然会代替父母延续对自己的控制、冷淡跟责怪。

而在以上两种极端环境成长的孩子,容易在性格成长的初期,在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经常性的,不自觉地触发自我怀疑。

 


0 4
别让孩子从小觉得自己“不配”


 别吝啬,表扬孩子吧

同事范范毕业几年,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公司上了当上了部门主管的位置。

她一直是农村家里的经济顶梁柱,按月给父母寄钱,比她小几岁同样已经毕业的弟弟,也时常向她求援。

范范撑得有点苦,但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长姐,应该这么做。

直到去年过年回家,饭桌上酒后的父亲跟大舅说:“我们这个家,最辛苦的就是我闺女,家里翻新房子,大半的钱都是她拿的,老幺找工作也是他姐帮的……”

范范听了,忍不住把自己锁在洗手间里泪流满面。

这么多年,她所有憋着一口气的付出和努力,就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而所有与回报不相称的努力背后,都有着父母迟来的赞美和肯定。

从小缺失至亲肯定的成长,就像没有风向的航船,动力不明。

要想避免孩子将来走向“冒充者综合征”,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看到一点点的进步都别放过。

不必担心夸坏了孩子,就像给空杯子蓄水,孩子是只有首先充分肯定自己,才有信心向前迈步。

 帮孩子克服完美主义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欣欣8岁,长得好看,才艺也拿的出手。

刚上小学二年级,水彩已经画的小有心得。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出女儿的课堂作品时,每次都得到一片点赞。

可是有次她苦恼地对我说:

“闺女在水彩课堂上画的不满意就撕画,颜料画上去色彩不对劲也发脾气。水彩透明,又不能遮盖,反复修改不满意又撕掉一张,最后边哭边跟老师说不想画了。”

老师反馈,这么折腾下来人家孩子都画完交上去下课了,她不但不能完成,还撕了学校好几张画纸,最后只能课后补交。

气的欣欣自己直哭,我朋友也是窝火又纳闷。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一种完美主义人格的萌芽状态就是表现出过高的自我要求,和对别人过高的要求。

如果不能接纳不完美,就难免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逃避、对抗,甚至自己很差,永远做不好,我欺骗了别人的自责感。

预防的办法,父母可以经常鼓励孩子鼓起勇气,把自己未完成的美术作品、手工作品拿给亲近的家人欣赏,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告诉孩子,他担心的“批评和嘲笑”多半不会发生。

有时候,不必做的那么完美之后才拿出来。

父母还可以在孩子面前刻意地自嘲跟开开玩笑,让孩子尝试放松心态,这没什么大不了。

 

 帮助孩子开发“多维度的自尊”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和放不开的心理,让他们多参加学习之外的集体。

离开学习成绩这种单一维度的比较,参加手工、美术兴趣班,或者篮球、棒球这类需要集体配合的体育课。

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动手自尊和体能自尊,觉得“虽然我学习成绩平平,但我在体力方面挺不错,我很享受在这边些方面的成功”。

我的大儿子手长脚细,身材瘦瘦的,不属于那种靠爆发力和持久力取胜的孩子,但是我还是希望在他自己的身体基础上“野蛮其体魄”。

于是从五岁起,我和老公他先后参加过跆拳道、篮球、棒球的兴趣班。

学习跆拳道四年,儿子从一个白带新手一步步成长为蓝绿带选手,参加过不少次北京市小学生跆拳道比赛,还拿过一次三等奖。

获奖证书和奖牌他一直珍藏在抽屉里,偶尔收拾抽屉时还会一脸自豪地拿出来给家人展示一圈。

享受某些方面优于其他人的感觉,这对于习惯于认为“我不行”“我不会”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自信的开始。

关键能帮助孩子拓展出“人生处处可出彩”的多维化思维。

人生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偶然,失败才是常态。

当孩子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考出几次高分,做出一些好的作品,赢下几场比赛。

多经历之后,他们会产生习惯,认为自己值得安心地享受这一切成绩。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许多人也经历过同样的失败和自我怀疑,也和我们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着夸奖。

所以,不必担心被人看破“伪装”,其实别人和我们一样。

这辈子,你值得拥有。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作者:张一 文章来源:阅读第一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森知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逸仙桥旁)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