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原创精品 > 王宇专栏 > 正文

[图文]病态行为的背后

病态行为的背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4 22:27:27          ★★★

 

 

病态行为的背后 

 

 

 

文:王宇

 

心理咨询师王宇博客http://blog.sina.com.cn/zrsos

    

 

     很多来求治的患者非常急于让我帮他去除症状,却不肯花时间通过症状来反思自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仅不会帮助他摆脱疾患,反倒会陷的更深。所以,当我们进行心理治疗或自我治疗的时候,我们要反思:我到底可以从“症状”中得到什么?

我到底可以从“症状”中得到什么?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总是责怪症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也许不是症状一直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一直不肯放弃症状。如果不认清这背后的目的,而只是一味地想要去除症状,当然会无所得。因为我们对自己缺乏深入的了解——当一个人被买了,还帮别人数钱的时候,想必,他不是傻子,就是有隐情。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各种被冠名以:强迫、焦虑、恐惧、抑郁等患者的经历来更好地理解上面的话。

 

案例一:

 

一位女性患者目前存在强迫行为与思维。她的症状表现为:担心不吉利的数字,比如四。如果做事情的时候想到了“四”这个数字,就必须把想过的事情再想一遍,因为他害怕这个不吉利的数字给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带来不利的影响。后来,她又发展出了新的症状——她慢慢地开始担心在一些混得很差的人面前经过,因为她担心自己因此也成为那样的人。最近,他的症状又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担心想到他讨厌的人的时候,身体会颤抖,如,嘴巴或耳朵动一下。他依然是担心自己也会变成这样的人(如,小商小贩、拾荒者、农民工等社会底层的人)。之后,她就要想一下成功的人,然后同样的身体部位也要动一下,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心……

 

当然,如果表面看来他的行为似乎很可笑,她自己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她就是无法停止这种行为。这时,除了一味地克制自己这种病态行为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症状存在的根基——我到底可以从症状中获得什么?毕竟,没有人是傻子,当我们沉浸在一种病态行为之中,并痛恨症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却没有反思,这种行为对自己到底有何种好处。一些患者不认为自己可以从症状中获得什么,其实只是他不够耐心,如果耐心了解与分析的话,一定可以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毕竟,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自己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所以,病态行为到底是什么目的,让我们甘愿忍受症状带来的痛苦?想必,我们从症状中得到的,一定会大于我们所失去的,不然,这种行为也不会持续存在下去。

后来,这位患者谈到,其实这一切也许和她原本对生活的设想有关。从小他生活一切顺利,且家境较好,受到身边人的肯定与喜爱,所以从小他就认为她的生活就应该是圆满和美好的,而且上帝也会一直眷顾她。她一直带着这个幻想生活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一切灾祸,不顺利,甚至是贫穷或疾病,也同样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有了这样的意识,不过她没有因此而“进化”,反倒投入到了对幻想中的生活的捍卫之中——其实,她一切的病态行为,仅仅是竭尽全力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他的“安全”又完全是一种幻想,就好像猴子捞月一样。所以他要不停地捞、不停地、不停地……这样,她的“月亮”才不会破碎……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症状带给了她痛苦,但症状却维系了他原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所以他宁愿活在症状带来的痛苦中,也不愿面对现实。也许,对她来说,维系幻想的重要性,要大于症状带来的痛苦,所以她一直沉浸在症状之中。其实,是他选择了症状,选择了痛苦……

 

案例二:

 

另一位强迫患者的症状要更复杂一些:她的强迫几乎无处不在,一个关键词就是“怀疑”——打扫卫生的时候,他因为怀疑不干净,所以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不停地擦;洗脸的时候,因为怀疑没有洗干净,所以她就要不停地洗;拿筷子时候,因为怀疑筷子会掉下来,所以就要强迫性地握紧;看书的时候,因为怀疑自己没有理解,她就要逼着自己反复地看,结果现在都无法看书,因为一上午,有时他一页都看不完……

除了怀疑,她还存在另一种强迫——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想到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人,这件事情就做不下去了,因为就算做好了,她都觉得自己做好是因为想到了那个不喜欢的人,那么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就是这个人的“恩赐”。但被自己不喜欢的人“恩赐”,让她感到恶心,所以他宁愿不做这件事情。这种强迫对她的影响更大,因为她几乎做不了任何事情,无法和她认为不喜欢的人接近。有时,就算没有想到恩赐,只要是他不喜欢的人,做了和她同样的事情,她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了“玷污”,所以她就做不下去了。比如,她学习中医的时候,当得知一个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文化和素质的人也在学习中医,结果他就不学了,认为中医受到了那个人的“玷污”……

 

她几乎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也无法停止这种行为。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强迫是一瞬间的事情,似乎没有中间变量,自己也没有期望或要求什么”。但事情真的是如他所认为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我们来看的“怀疑”,他谈到因为怀疑,所以打扫家务的时候手就停不下来,虽然理智上她知道已经很干净了,但理智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智,其实仅仅是一种社会主流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而“怀疑”其实是来自于她个人化的价值观与评判标准。所以先不要急着用理智来否定“怀疑”,我们要先放下理智,进一步靠近“怀疑”,倾听“怀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怀疑”其实是和“确定”是相对应的。当我们的“怀疑”有问题的时候,是否提示着,我们想要的“确定”有问题?任何事情都“怀疑”,其实提示着,任何事情都需要“确定”。那么患者到底需要怎样的“确定”?当她怎么做都“怀疑”,当她无论怎样都无法“确定”的时候,是否提示着,他一直在追求一种“百分百”及“绝对”的确定?简单来说,她做家务的时候,就是在逼着自己做到一尘不染;看书的时候就是在逼着自己做到绝对、完全地理解。如果一个人有着如此绝对的追求的话,想必他一定会产生无处不在的怀疑。

第二,我们来看看的“玷污”,因为害怕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受到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玷污”,她几乎无法做事情。还不仅仅如此,有时她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如果发现这句话出现在一本他认为不好的书上,那么他原本很喜欢的这句话,在他的世界中也会变得很“恶心”;本来他很喜欢大城市,如果一个她不喜欢的人也去了该城市,那么这个城市也会变得“恶心”。从中我们会发现,其实“玷污”来自于对“纯洁”的极致追求——正是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绝对的纯净,极致的完美,所以才如此容易被“玷污”。想必,害怕被“恩赐”也是同样的道理……

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她所有的强迫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极致的完美”这一目的。正是因为他一直在追求“极致的完美”,所以才会引发各种维系完美的强迫性行为。当然,患者是不会甘心承认自己有如此的追求,他往往会反驳到:难倒别人不也是如此吗?难道爱干净有错吗?我的要求高吗?我看一些人的要求比我还高呢,为何别人不强迫?所以并不是我有什么极致的追求,一切都是被强迫害的,这一切都是强迫的延伸……她会把这一切都责怪到强迫的头上,似乎自己没有半点干系。但真的是如此简单吗?到底是极致的追求才导致了强迫,还是强迫才引发了对极致完美的追求?

相信在他强迫之前的经历会给出答案:初中的时候她并没有强迫,但那时她就非常自卑和敏感人际关系。所以她就特别关注外貌和打扮,容不得一点瑕,而且看不起那些不注意着装和打扮的人,看到这样的人都会感到“恶心”。当问道为何如此关注外表的时候,她谈到做到这一点,就感觉自己比别人强了……

 

案例三:

 

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他目前的症状表现为——越是重要的人,他就越加担心自己的表现及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在亲近的人身边他还算放松,越是在半身不熟的人面前,他越容易紧张。整日在生活中就好像有“一双眼睛”在监控自己的言行,这双眼睛既关注着自己的言行,也同时关注着别人的表情和态度。他谈到这双眼睛似乎是在寻找一种“确定感”——因为他不确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和位置。

因为这双眼睛的存在,他整日活的紧张不安——当“眼睛”出现的时候,他只顾关注周围人的一言一行,而这些画面就会在头脑中定格,不断地闪现在大脑当中,让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因此痛苦和疲惫不堪。

因此,他整日生活的小心翼翼,比如,在单位的时候,如果自己看一些娱乐网站都会紧张,看手机也怕领导发现,在领导身边的时候,他都不敢大声说笑,如果他人有些责备性地语气对他说话,他整个人就会无意识地回想当时的情景,所以在严肃的人身边,他就倍感压力……

不仅在人际中,在工作中他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对待工作,他总是很着急,急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像他学生时代的时候看书一样,那时他总是想一下子把一本书看完,有时,工作的时候明明制作一个表格,包含A的功能就可以了,但他总要求自己做的表格也要包含BC的功能,结果就算制作一个简单的工作表格,他都要比别人累很多。再比如,一个上午,他只能干完A,但他却要求自己要一上午把ABC都干完,虽然既往的经历也告诉他,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当他无法完成的时候,他就陷入到自责当中,也担心别人发现他的效率低下,因此总是担心别人问他工作的进度。这种要求自己又快又好完成工作的压力,加上人际的纠结,让他每日的工作和生活好似战场——每天都是在纠结,每日都是在抗争。只有在没有工作压力,人际上平平稳稳,生活中没有任何波澜的时候,他才能感到一丝放松……

 

当然在治疗之初,他只想让我帮他消除这些症状,之后做成一个正常人,好像身边正常人那样生活,不再如此的纠结。当然,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理解这些症状存在的缘由——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怕,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焦虑。

“一双眼睛”,这双眼睛是一个大问题,在很多社交恐惧及抑郁患者身上都曾出现过这个现象,那么这双眼睛到底来自于哪里?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

该患者谈到,这双眼睛有两个作用——监控自己与观察别人。一个人为何要监控自己,一个人又为何要观察别人?在治疗中他谈到:在人际中我不是敏感所有的人,在外部门的人面前,我还相对真实一些,不高兴就不高兴了,但对本部门的领导和同事,我就非常敏感。比如,本部门新来了一个同事,当谈到买房的事情的时候,我无意识地说了一句他笨,因为他本来可以早点买,结果一直在等,错过了好时机。虽然对方没有说什么,不过这个“笨”字已经在我头脑中转了两天了……但如果是外部门的人,想必我就不会这么敏感。当我问道他,为何如此敏感自己所说的话,又为何格外敏感本部门的人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也许我这样做是为了获得!

“获得”好一个获得。他到底可以从监控和敏感中得到什么呢?前面已经谈到过,一个行为要持续存在,那么这种行为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益处,而病态的行为的持续存在,一定是我们获得的比失去的多。所以很多人甘愿痛苦,而继续维系着症状。

“益处”——其实他的监控无外乎是想让自己的表现更得体,而敏感无外乎是他想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为了表现的更好,为了博得他人的肯定,他出卖了自己,成了一个演员,一个超级演员——没有休息,没有节假日,每时每刻都是舞台。他不放过哪怕任何一个细节,他在乎几乎每一个“观众”,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活在被他人看穿焦虑中;不活在他人的审视与评判中;不活在自己各种苛刻的要求中……

后来,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依然停不下来,当问道为何别人的肯定及把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对他如此重要,甚至比做自己,自由地活都要重要的时候,他谈到: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我回答到: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是建立在超越他人,获得他人的肯定的基础上,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人还真不多!他接着说道:其实,我不仅是想超越所有人,就算是一个人,我都想各个方面比他强……我谈到:这种价值观太“诡异”了,也许正是如此的价值观,才会产生如此多“可笑”的行为……

到这里,画面越来越清晰了,他所有症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此的动机——超越所有的人,超越所有人所有的方面;讨好所有的人,获得所有的人全方位的肯定;做好所有的事,每件事都做到面面俱到……

 

案例四:

 

我对我的这二十几年的人生有好多怀疑,为何我和同龄人相比显得无知和幼稚?别人在学习和适应这个变化的社会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比如别人聊房,聊车,聊很多事的时候,我发现我都不懂,或者仅仅限于一些表面的信息,我感到对于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事我好像都反应迟钝,去办理一些社会事务我也显得很小心翼翼,而且容易出错。此外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情世故,我好像在任何一个人际情景中都是一个站在门口的礼宾小姐,只有礼貌,礼貌,或者更像一个机器娃娃。

      最近的一次爆发不知道原因,是不是隔几年就要洗礼一次。之前和一个条件与我差距很大的男生(比我小三岁,还暂时没有稳定的工作)交往过,我那时感到如在天堂,被爱被关怀,而且是对我百依百顺的那种。虽然我跟父母争取过,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不同意,也许差距太大也是一个婚姻中的隐患。无法和这个男生在一起,让我一下子脱离了温室,站在一个危险的路口,现在交往的一个准备结婚的对象,虽然人也不错,但是我会有担心,他如果知道我有这样“悲催”的性格,会不会认为我不正常。

     王老师,你说要做真实的自己,可是我好像已经迷失了,我从未发现过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个惊慌失措的孩子,迷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越是简单,就越是感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就越是感到低人一等。要问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那答案就是“简单”——简单的事,简单的人际,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对未来的人生常感到忐忑不安。

     我对着镜子跟自己说,你有哪里不好?干嘛这样瞧不起自己?我一边这样安慰自己,一边又在现实中体验到“失败”,体验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这样写着,想着你会如何回复——那些话,真的有道理吗?为何我一直做不到?我好像又一次对心理治疗产生怀疑和排斥。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个性,不那么容易被别人讨厌,我该怎么做?

 

我的回信:看了你的信,感觉问题出在两个方面。首先,谈谈迎宾小姐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以前你和我谈过的“知心姐姐”。似乎你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在讨好别人,维系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以这一点活得真实。当然你可能会问:不这样,还能怎样……当然,我不知道真实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我却知道,过于礼貌的背后是一种虚假的表现,或者是一种伪装。所以在人际中表现得好像木偶,其实不是说你就是一个呆板的人,其实是你顾虑的太多,就好像一个小丫鬟,给“大奶奶”倒茶水,怕“二奶奶”不高兴;什么都不做,又怕老爷不高兴。试想一个想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如何能表现出自己个性及幽默开朗的一面?简单来说,你对别人有所图,毕竟讨好他人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这样只能迷失你自己……对,去找到你图什么?为什么,如此为了别人而迷失你了你自己。

不那么容易被别人讨厌”,这句话,我看着怎么这么别扭……别人,别人讨厌,是别人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对我们的喜好,你如此关注别人,或者说,有个性,普通人等云云,似乎都是为了做到不那么令人讨厌,也许不令人讨厌,你就不会那么讨厌自己了。从中会发现,问题不在于别人讨厌你,而是你一直讨厌你自己,所以别人才成了评委。其实,你到底是一个讨人喜欢,或讨厌的;有个性,或没有个性;普通,还是不普通,这一切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何讨厌你自己,这也是需要反省的问题,毕竟芙蓉姐姐都喜欢自己,为何你不能;毕竟,一些不受人欢迎的人,也可以活的很好,为何你不能?问问自己的心……

对于心理治疗,她仅仅是一面镜子——内心中的镜子。她仅仅是帮助你,看清你自己真正的问题——病态行为的背后隐秘的动机。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其实可以一直写下去,因为每个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患者没有意识到的隐秘动机。我们往往责怪病态的行为或过度的情绪反应,却没有反思:我们到底可以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什么?是什么促使病态行为一直维系至今?如果我们能找到症状背后的原因及动机,相信我们距问题的核心更进了一步,对自己的了解更深了一层。

当然不是说,我们找到了这背后的原因,就可以一下子好起来,但总归不至于一味地在表面的症状上打转了。此时,我们才可以发现我们真正的“敌人”及问题所在——也许,正是某些病态的欲望与追求,才造就了我们病态的行为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最好的心理咨询中心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