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一个人方式,是尊重他的时间
发布时间:2019-06-28
2433阅读
1
我有一个律师朋友,常年遭受亲戚朋友的严重打扰,甚至吃饭时,也总是见她在接电话。
有一次,她忍不住跟我们倒苦水说:
大家都知道你是干这一行的,亲戚朋友什么都来找你,咨询问题,写张诉状,改份合同……没完没了,并且还都说:你随便看看!你简单弄弄!
我真想告诉他们,这真的一点也不“随便”,一点也不“简单”,这要耗费我很多的时间!说得就像我天天闲着、我的时间不值钱似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忙,但忘了别人也很忙。
自己的时间都知道值钱,但轮到别人的时候,却忘记了尊重。
我还有一个贫困学生,他找了一份新媒体“编辑助理”的兼职工作。
学生很有才华,文案推送做得很好,版面编排也很令人称意。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老板头一个月只给她发了150元。
学生揣着这150元哭笑不得,她告诉我说,她还是继续自己写文章赚稿费好了。辞职时,老板挽留,却仍不谈薪酬二字。
学生告诉我说,就算是涨工资,我也不干了,我感到自己的时间不被尊重,我是贫困生,我很缺钱,但我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专业、搞锻炼。
诚然,衡量时间是否珍贵,金钱并不是唯一标准,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是重要标准。但是我们的态度却是。
任着自己的需要,在他人的时间上占尽便宜,这终究还是太不把别人当回事的结果: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又把别人的付出看得太轻。
2
在我的朋友圈里,我开始公众号写作的时间算是早的。
那时候我身边没有人可以请教,完全自己一个人摸索如何写、编、推。忙,但不亦乐乎。看它越来越像模像样的时候,身边就常有人问我各种问题。
有一天,一个朋友在问问题的时候,还附带发了一个感谢红包。
她的问题并不难,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所以我不肯收她的红包。
她说了一句话:你那么忙,能回复我已经很感激了,真心希望收下红包,我今后若有问题才好继续咨询。
于是,我收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咨询”红包,也是有史以来最让我感到备受尊重的一个红包:28元。
也就够买一杯咖啡,但是它让我觉得我的时间很值钱。我也因此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人,并由衷地对她产生敬佩之情。
后来,我在向他人请教时,也试着采取这样的方式。
比如有一次,我向某日更大号作者咨询一个问题,便附带发了一个66元的红包。
一个日更大号作者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但她肯抽出时间为我答疑解惑,我感激不尽,区区一个小红包也只是聊表心意。
但我记得那一天,她的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温和地鼓励,又严厉地指正。我受益匪浅。后来她告诉我,之所以如此细致客观地解答,是因为感受到我对她时间的尊重。
尊重他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他的时间。
3
想起有段时间流行过一个神一样的对话框截屏,满屏都是“在吗?”、“在啊,什么事?”、“在吗?”、“你说啊!”。如此往复,三天都还没说到正事。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人人都有事情要忙碌,不可能守着一个对话框盯着,于是会出现聊天的时空错位。
这时候,你以为问对方“在吗”是一种尊重,实际上却是最低效率的时间损耗。
在讲究效率的今天,有事说事,直接留言,并且最大限度地去思考如何减少打扰的次数和时间,这便是对对方时间的尊重。别人也定能感受到。
前阵子我在网络上听了一个讲座,结束后有互动提问环节。我原本准备了问题,但因为当时忙,就没问成。
后来我按照主持人的提示加了主讲人的微信。想着主讲人会很忙,我提醒自己要用最短的时间问清楚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用心整理了自己的提问,并用序号清楚地列了出来。同时我用一句简短的话真诚地表示了歉意和感谢。
没想到,主讲人给我的第一句话是:你用这种方式提问,让我感受到你对我时间的尊重,我非常感谢你。
接着她也一二三四针对性地进行了回复,简短又清晰。
一个回合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来一往,没有半点寒暄和“在吗”的问候,但是我们感觉特别舒畅。
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很“值钱”,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让交往变得如沐春风,也能提高沟通的效率。
有事说事,别磨叽,不绕弯,不把索取视为理所当然,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