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有笑,才是家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0-01-21
2096阅读
前不久,吴奇隆和刘诗诗一家三口现身迪士尼乐园。当天,刘诗诗从拍戏的剧组赶来和老公、儿子会合,她穿了一件毛衣开衫,少女感满满。一头卷发的吴奇隆神采奕奕,温柔地迎接妻子的到来。一家人说说笑笑地游园,画面十分温馨。细心的吴奇隆还专门做了个腰凳,把儿子环抱胸前,就像抱着他的全世界。
褪去明星的光芒,他们就和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一样,真实有爱。
爱的秘诀,就藏在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里,流露在每一个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幸福的家庭,都在有说有笑。
1.
沉默的家庭,孩子不快乐
小吃店里,邻座来了一家三口,儿子八九岁的模样,一边吃菜一边叽叽喳喳说着话。
“爸爸,今天我回答问题答对了,老师表扬了我呢!”
“这排骨真好吃,妈妈下次你在家里也烧给我吃行吗?”
“我今天听同学说了一个笑话,可好笑了,我说给你们听吧”
小男孩说得兴致勃勃,但他的父母,从落座开始,一直板着脸,各自一声不吭地刷着手机,最多偶尔“嗯”“哈哈哈”敷衍一下,算是给儿子的回应。
孩子憋红了脸寻找话题,想让爸爸妈妈开心。被父母的冷脸和敷衍打回后,他还是鼓起可爱的笑容继续说下去。可是这一次,妈妈打断了他,冷冷地说:“要吃快吃,哪来这么多话!”
孩子一下子闭嘴了,他打量着父母的脸色,低下头大口大口吃起了饭。直到离开,都没再说一句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的心情,他是委屈的,难过的,他欢欢喜喜地和父母一起出来吃饭,巴望着和父母聊聊天。却发现只是吃饭而已,父母谁也不搭理自己。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爱说爱笑。他看到什么,总是兴冲冲地想和父母分享,做了什么,总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认可。如果整个家庭氛围都是冷淡的、疏远、悄无声息的,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产生极大的挫败感。
你不言我不语,你不说我不听,在日复一日的沉默里,一家人的心可能会越离越远,成了住在一个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当一个家不再温暖,不再生机勃勃时,最惶恐不安的,是那个最弱小的身影。
沉默是家庭冷战的序曲,是感情终结的刽子手,更是孩子的童年噩梦。
父母的不言不语、不闻不问,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冷暴力,在孩子心里划下隐秘的伤口,虽然没有打他骂他,却是一样的疼痛。
2.
孩子惧怕父母沉默
“哑巴家庭”是一种极可怕的家庭模式。这并不是说,一家人有器质性的语言障碍,而是沟通少得可怜。
幼小的孩子会有全能自恋感,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都能有回应,而且都能被满足,假若得不到父母的回答,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并会演化成一种心理缺失。
父母沉默时,孩子会害怕:爸爸妈妈都不说话,他们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才让父母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
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英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鲁道夫·谢弗说到: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关系,这是一种对特定的人所产生的持久的感情联系,依恋的心理功能是获得安全感,但这个关系,只有在父母回应孩子时才能运作。
依恋也被定义为一种情绪的联系,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父母传达情感的方式,回应孩子时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孩子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他们会觉得父母沉默寡言,家庭没有欢声笑语都是自己造成的。
家是最温暖最欢乐的殿堂,骨肉至亲无话不谈,感情才会形成互动,保持稳定和谐。沉默,只会把家庭里存在的问题封锁起来,甚至制造问题。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父母总是不说话也不笑,孩子是什么感受?
有一个高赞回答十分戳心:会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他说,自己就生活在这样的“哑巴家庭”,他感觉十分压抑,一度怀疑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这个想法被否定后,他又猜想,一定是自己不够优秀,才让父母终日不开心。他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表现,只为了能在取得好成绩时听到父母的几句夸奖,或是一个笑脸。
久而久之,他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自卑、胆怯又惧怕人际交往,因为缺乏交流,孩子在语言上的能力十分欠缺,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将自己治愈。
鲁道夫·谢弗说:“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基础,在这里他们习得人际交往的规则,家还是孩子遭遇外界世界困惑时的安全基地。”
父母的沉默,会让孩子更沉默。在失望的情绪中,孩子的嘴巴也拉上了拉链,他不再试图与人沟通,性格变得木讷不合群。
3.
有说有笑,才是家的模样
不幸福的家庭千差万别,但幸福的家庭却常常相似,饿时有饭,冷时有衣,最亲近的人在身边,眼里所见,口中所谈,都是最美丽的风景。哪怕这个家,只是万家灯火的小小一盏,也要好好去爱,用心经营。
❶ 让聊天成为亲子习惯
邻居赵姐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性格阳光,什么话都愿意和父母说。有一次我问赵姐:“你们夫妻俩工作那么忙,是怎么与孩子交流的呢?”
赵姐回答:“我俩不管工作多忙,睡前肯定会抽出20分钟来和孩子聊天。”我有些惊讶,追问聊什么呢?赵姐解释:“什么都聊,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了什么饭菜?同学们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一天有什么收获啊?有时候聊的时间更长。”
在这20分钟聊天时间里,父母和孩子都忘记自己的身份,像朋友样,了解彼此心里真正的感受。
聊的是什么主题,包含多少信息量都不重要,家事本就是琐碎的,柴米油盐、针头线脑,也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深刻的道理。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这么忙还这么关注我,他感到被重视、被喜爱。
餐桌上,睡塌前,随便聊上几句,家里的空气就变得鲜活起来,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让他变得自信,变得快乐。
❷ 父母避开情绪干扰
有些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会聊天。他们总想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说话毫无顾忌,态度凶巴巴,甚至专捡戳孩子心窝的话说,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他们内心渴望与孩子交流,但因为放不下家长的架子,又自带“把天聊死”的属性,往往没说几句,就成了话题终结者。
综艺节目《一起出发吧》中,杨烁与儿子杨雨辰的相处方式遭网友炮轰。因为走路路线、背书包姿势、裤子叠几道叠痕这些小事,杨烁一次次对儿子大发雷霆。杨雨辰本是个活泼的孩子,但和爸爸在一起时,总是一副呆呆的模样,两人说不了几句话,就相对无言。
和孩子聊天,父母要避开情绪干扰,孩子不是接收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不要无缘无故的凶孩子,要懂得换位思考,有所聊有所不聊。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❸ 笑容是开启沉默的钥匙
如果不知道和孩子说什么,先对他笑一个吧。父母盛气凌人的态度,冷若冰霜的表情,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情感体验。而一句平常的话,一旦配上了真诚的笑容,就会变得悦耳动听起来。对外人微笑是礼貌,对孩子微笑,却是在表达爱。
法国经典电影《贝利叶一家》中,贝利叶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都是聋哑人,只有女儿宝拉是健全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一家人的交流,他们用灵活的手语与丰富的表情分享心情,在这个家里,每一个人都在笑。
农场主爸爸突发奇想去参加市长竞选,宝拉提醒他:“可你不会说话。”爸爸不以为意地表示:“奥巴马的皮肤很黑。”父女俩笑作一团。
萨克雷说:“欢乐的笑声是家中的阳光。”笑容,让家变得更温暖,这是一个家最寻常却最珍贵的东西,它是开启沉默的钥匙,更是良性沟通的基础,当一个家有了笑容,也就有了快乐。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温柔的声音是最美妙的音乐,听不厌;父母亲切的笑容是最动人的画卷,看不倦。
孩子想要的家庭,不需要大富大贵,却一定是有声有色的。和父母相依相偎,有说有笑,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