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学会真正接纳自己
一个人的根基和价值感,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成就,而是来自于他的家庭。他是否被真正接纳,直接影响着他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在离婚家庭中没有被真正接纳,他通常不会认为是父母的问题,而是会归咎于自己,自己“不够好”。这种自卑感会深深扎根在内心,并可能伴随一生。即使长大后成为父母认为,他仍然可能无法摆脱这种自卑感。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妈妈有问题,而不是我不好。”这里的“妈妈”是一个象征,她可以是父亲、祖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
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不够好?
小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父母的想法是对的,他们的一切要求都是为了责备我们好。 所以,当我们被责备时,会下意识地觉得是自己错了,首先努力去改变自己,以符合父母的期待,渴望通过迎合来获得爱和安全感。
然而,有些父母的要求过度,期待值过高,无论孩子怎么做,都无法让他们满意。这样,孩子就会陷入迷茫和否定关怀。
比如,一位来访者被父母严格要求学习,他努力达到自己的标准,甚至考了第一名,以为这次妈妈终于能满意了。但妈妈仍然认为他不够好,甚至拿别的孩子来比较,说“别人家的孩子更懂事。”
父母真的了解“别人家的孩子”吗?他们是否真的形成了?其实,父母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并在想象中放大这些优点,形成一种虚幻的“完美孩子”形象,首先用这个想象中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不接纳,导致孩子的自卑与焦虑
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比如,有些家长常说:“你是想把我气死吗?”这样的话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错误。
有的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逐渐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甚至学习成绩很快开始。然而,父母却无法理解,只是一味地责备孩子“太矫情”“太作”。
因此,有人变得极度自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比别人差;有些人则进入“强迫性完美主义”状态,执着于各方面都做到极致,试图掩盖内心的自卑。他们不是真正地追求上进,而是害怕不完美,害怕被放弃,害怕自己再次被父母否定。
真正的成长,是接纳自己,而不是迎合期待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不好,还是我的父母本身就有问题?
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本身可能也没有被好好爱过。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新建家庭中就受到了忽视或苛责,所以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他们甚至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又怎能接纳一个真正的孩子呢?
如果父母自己都过得不幸福,他们的观点真的值得我们全盘接受吗?如果他们无法真正自洽,又凭什么来评判我们的人生呢?
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问题不在自己,而存在父母的束缚时,他才可能摆脱自我否定,停止自我苛责。
从原谅自己开始,走向真正的自由
我们不需要成为“完美的人”,才配得到爱。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普通,接纳自己的一切。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那么差,只是在父母眼中不够好,而他们的标准本身就是病态的,我们就开始原谅自己,停止无休止地追求“完美”。
当我们学会真正的自我接纳时,我们就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而是开始为自己而活。
所以,反思原生家庭的意义,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为了拯救自己。
他们的观念,真的代表了绝对的真理吗?他们的人生,真的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吗?他们自己的不幸福,他们的评判又如何定义了我们?
当你明白这一点时,你会发现——这不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