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为什么我们不敢去拒绝别人?

浏览:2452 日期:2022-08-25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千奇百怪的请求,它们可能来源于朋友、同事、亲人……

其中有一些是过分的要求。

例如——

朋友一再借钱,上一次的钱没还又想继续借;
家人无节制地让你承担家务,每次都有理由……

一旦答应这些要求,不仅会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还会让自己长期为别人的事情忙于奔命,导致身心被掏空。

你可能会说:那还不简单,通通拒绝掉不就行了吗?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



尽管知道只要拒绝,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很多人仍然难以做出有力的拒绝。



今天借此机会,我想谈一谈:



为什么我们不敢去拒绝别人?

该如何提升自己拒绝的能力?



拒绝很难
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对方的反应


表面上看,拒绝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不好意思,因为XXXX(原因),我这次帮不了你,实在抱歉。”

但很多人是难以启齿的。

心里会担心:怎么可以这么直接?别人会怎么想啊?

其实,真正难的地方,并不是表达拒绝。

而是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使“拒绝”变得复杂。

这些顾虑,主要存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我”的层面。

拒绝了之后,万一我被扣上“帽子”怎么办?

例如:小气、自私、没有人情味……

为什么对“我”来说,别人的评价会这么重要呢?

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并不高,也不稳定。

面对简单的质疑声,也会非常介怀。

所以,“我”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

我不小气,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是“对方”的层面。

它存在2个维度——

① 对方不接受我拒绝的理由。

拒绝别人,我们会给出一些理由:

“我这会儿有事情、最近都很忙、刚好不在那个地方……”

但对方却不愿意接受:

“好家伙,借口真多,帮个忙都不行?”

本来是对方有求于我们,但一旦表达完拒绝,我们反而成了无理一方。

② 对方接受了我拒绝的理由,却表现出消极情绪。

在关系中,人被拒绝后,难免会产生失落、生气和悲伤的情绪。

这些情绪好像是因为“我”的拒绝而产生的。

这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错觉:

我要为对方被拒绝后的“情绪”负责。

最后,是“关系”的层面。

担心关系发生变化,甚至起冲突。

每一次拒绝的背后,都隐含着关系状态的微妙变化。

对方会不会从此疏远我?
关系会不会变得糟糕?
以后我也要请ta帮忙,怎么办?

而这些不良的变化,似乎都是我拒绝后的“代价”。

综上看出,拒绝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我们太在乎对方的反应,并总想为「拒绝后的一系列结果」负责。



过度在乎别人的反应
是因为自我很虚弱


当一个人固着在这三层顾虑里,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拒绝,

这时,Ta往往会忽略掉拒绝难题背后,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自我虚弱。

就像是一棵小树苗,因为很瘦小,所以会很担心周围环境的变化——

刮风、下雨,或者一只小鸟要落在枝头,都担心会伤害到自己。

在社交上,自我虚弱的人会有以下特点:

1. 价值感低。

觉得自己的想法、感受,都是不重要的。

于是会导致失去了对自己的“最终评价权”——

我是无权说自己好的,我是好是坏,只有别人说了算。

一旦表达拒绝,对方说我小气、没人情味,那就说明我是一个坏人。

所以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难以承受对方的误解。

2. 害怕冲突。

虚弱的自我就像是一颗鹌鹑蛋,一旦发生冲突,就容易破碎。

尽管答应不合理的要求很痛苦;
但如果表达拒绝,遭到别人批判,所带来的痛苦更加巨大。

因此,宁愿顺从对方委屈自己,也不想发生冲突。

3. 自我归因。

因为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所以无论对方有多过分,都不敢去怪罪别人。

习惯将一切糟糕的后果都归罪在自己身上,并持续替对方的不当行为去承担责任。

综上所述:

处于自我虚弱状态之下,是难以有力量去拒绝的。



如何增加拒绝的底气
“心疼自己”


那该如何改变呢?

曾经在我的工作中遇到一个人,他曾患有重度抑郁症,并最终康复过来。

身边的同事对此都很好奇:你是为什么患病的?又是怎么康复的?

他的回答非常简练经典,让我记忆至今——“以前我人太好了,所以抑郁了,后来学坏了,人就好了。”

他这里说的“好”——

其实就是指以前的他不会拒绝任何人,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好人。

但也意味着他要背负起非常多的期待,最终把自己压垮了,导致抑郁。

而后来“学坏了”——

则是他懂得了拒绝。并且能够承受别人对他不好的评价,允许有人说他是个坏人。

这时他把背负的包袱卸下来了,病就好了。

他坦言,自己是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让自我慢慢变得强大。

当中一个关键的过程,就是他学会了重视自己的感受。

其实,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会有两股力量在较量:

自己的感受VS对方的感受。

如果一昧考虑对方感受,忽略自己,就会导致崩溃抑郁。

要知道,生活中很多场景,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我们需要学会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失望的事实。

更具体来说,就是学会心疼自己,能够为自己的遭遇感到难过。

或许你会有些意外,因为听起来和拒绝不太沾边。但,这可能是提升你拒绝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在我刚做咨询师不久的时候,一位女士找我咨询。

她被丈夫家暴了,但她却不愿意报警,也不愿意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因为她担心一旦报警,老公会对她不满,身边的亲戚会说闲话。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陪着她一次次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被家暴的经历,细细去询问她的感觉,去共情她,引导她确认自己的真实感受。

几个月后,她老公又家暴了,而她,则果断报警了。

我既替她欣慰,又感到惊讶,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她说,是这段时间的沟通中,让她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并且能够体会到被欺负背后的那份难过,懂得了心疼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伤时,也意味着另一个想法正在萌芽——“我”是珍贵的,是重要的。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那么,当“我”受到伤害、侵犯时,则会体验到难过、心疼。

这种痛楚会转化成力量,并形成一个信念:我要保护自己。

所以,她在暴力面前,就敢于直言:不行,你不可以这样。

拒绝家暴是一个特殊事件,但它本质上与日常的拒绝是一样的,就是——

心疼自己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在冲突之中照顾自己感受的能力。

比如:

拒绝别人借钱,背后的核心在于去“心疼自己赚钱不容易”。

拒绝别人让自己加班替ta干活,则是要“心疼自己总是忙碌没有休息空间”。

这时就会发现,前面的顾虑全部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拒绝,变成了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日常中连接真实感受


当然,我并不鼓励你拒绝所有需要帮忙和求救的人。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在人际交往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一段关系是否融洽,不在于过度牺牲自己去成就对方;

而在于关系冲突时,是否最大限度地维护和表达自我。

尤其,在“拒绝别人”这点上。

有时候,在关系中过度帮扶,受伤的不仅是自己,还是双方——

一方面,倘若我帮忙的结果不如意,还要承担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方面,虽然我的帮忙改善了对方的处境,但ta终究没有学会如何自己解决。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实在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时候,

我们旗帜鲜明地拒绝,也是让彼此重新认识这段关系的开始。

如果你还觉得,“我始终是个不会拒绝的人”,也不必懊恼。

可以试试以下3件事,增强“拒绝”的力量——

1、在关系中,允许自己表达负面情绪。

我们常说“以和为贵”。

也意味着,我的情绪不重要,关系稳定才重要。

然而一段好的关系,应当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情绪,尤其是双方内产生的负面情绪。

比如,对方的某个行为、说了什么话,使我们觉得受委屈,受伤害了。

你不去表达愤怒和悲伤,对方永远不会看见你的底线。

而在表达这些情绪的过程中,你和对方「自我」的真实面目更清晰,从而走向一段深度的关系。

你也真正做到心疼自己。

2、在关系中,允许自己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平时,人通过在不同关系中获得认同感,来构建一部分的自我。

所以,我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与自己相同的声音、意见和行为,来获得认同支持。

但如果关系中,长期只有同质化的声音和意见,双方的差异性就会消失,我们也就越来越不会反对和拒绝。

甚至,个体的特性会被关系或群体所淹没。

而不同声音和意见,是为了表明,我可以不合作、不遵循对方的意志。

比如,当大家都说某首歌好听,你却有不一样的观点时,可以试着直言表达自己并不喜欢这首歌。

这是一种有界限的关系,表明每个个体是独立且可分离的。

3、真的太难拒绝时,选择性且有限度地帮忙。

碍于各种人情冷暖、权力地位的因素,有些请求实在很难拒绝。

那么,可以选择性且有限度地帮忙。

也就是说,只帮对方一小部分,或者一个环节。

这是向对方表明——

我很乐意帮助你,但我能力有限,只能帮忙承担一部分;

我的“功能”有限,不是拿来即用的“工具人”。

多试几次选择性且有限度地帮忙,你会发现,直言拒绝也并不难。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关系中,学会通过恰当的拒绝去善待自己,成全他人,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