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心理

匮乏感是怎么造成的?

浏览:3216 日期:2022-04-15



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每天的烦恼就像拧开的水龙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外流:

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听话、伴侣不靠谱……

即使大多问题都能被解决,还是免不了被焦虑、痛苦、忧愁淹没的时刻。

似乎怎么都找不到关掉问题的阀门,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匮乏感 。

只要这一点没有被满足,生活里的问题就解决不完。

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

如何满足内心的匮乏感,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这篇文章,整理于丛非从老师在看见心理的直播,干货满满,一起看看吧👇


先来看看,
匮乏感是怎么造成的?


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3种人格:

内在父母、内在成人和内在小孩。

这3种人格同时存在于我们体内,随着压力变化而自由切换,交替出现。

一般在我们没什么压力时,「内在父母」会占主导。

它爱讲道理,擅长说教。

同时,也充满爱与关心,对我们包容体贴。

随着我们体验到的压力递增,「内在成人」就会取而代之。

处于这个状态下的我们,比较独立,拥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并且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渴望自我实现。

那么,「内在小孩」什么时候会出现呢?

当我们会体验到超额压力,刺激强度超过自我强度的时候。

此时的我们,已经无法自行消化对面的挫折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无力和匮乏感。

那一刻,就像是肚子饿了一样,我们的心很难过;

不幸的是,我们很难将 “我需要你关心,需要你陪伴,想被你重视” 这样的话表达出来,总感觉不好意思。

有些人甚至难以察觉自己内在小孩的这些需要。
 
相反,会习惯用一种所谓 “成人” 的方式来伪装。

比如经常拿 “我没事,我很好”,“没关系的”,“成年人要坚强” ……此类的话来打发自己。

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戴上了面具——

表面上是一个「无所谓的成人」,实际上是「被压抑的一个小孩」。

「内在小孩」未被看见和滋养,会导致我们下意识地压抑掉这部分,这是匮乏感造成的根源。

根源性的创伤没有被看见、被解决,就会以各种奇怪的偏差行为呈现出来。

比如有些人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在社交场合失控,做出匪夷所思的破坏性行为……

这是匮乏感造成的不良后果。

匮乏感没有被正视被满足,生活中就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识别自己的5种需求


找到了匮乏感的根源,接下来一起看看,我们的内在都有哪些不同的需求?

我将其归类为这五种: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亲密感和意义感,他们构成了我们所有现实烦恼的核心。

其中,安全感、自由感、价值感是最底层的三个心理需求,然后一层层往上走……


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存活的基本保障,亦是我们心理的最低需求。

对很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情绪波动的原因常常是不安全感被激活了。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A,有一天领导问她:“这个事情怎么还没做?”

稍微带点批评语气,她就忍不住展开了一系列联想:“领导是不是觉得我不行,我是不是要被辞退了?”

接着又联想到,被辞退后,要是找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接着就会被饿死……

领导的一句问话,竟然演化成,是在“逼死”她。

这就是没有安全感最典型的表现——

任何问题都指向某种不可应对的危险,撼动着一个人存在的根基。

而这种「自我恐吓」背后,就是安全感的匮乏。



自由感


自由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不自由,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有很多的「不允许」和「不原谅」。


健康的自由感则是——

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做自己,在关系与自我之间找到一种相对平衡。

那么,一个没有自由感的人会怎么样?

在工作中一旦犯了错,就认为只有将错误改到完美才能被原谅;

遇到不顺心如意的事情,会下意识屏蔽自己的感受,甚至认为“受苦受累”、“忍辱负重”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遭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发声,一味往自己身上揽责;

牺牲掉大量业余时间,只为了集中精力满足工作中的一个需求……

长此以往,一个人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和耗竭,很快还会进入到职业倦怠,损坏身心。

这种过分的「自我强迫」,就是自由感匮乏的经典表现。



价值感


最后一个底层的心理需求,是价值感。

价值感是一种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

与之对立的,就是常见的「自我否定」。

遭遇批评,容易将其等同于 “我是不好的” ;

项目失手了,立即陷入彻底的自我批判中,否定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表白被拒,就认为自己毫无吸引力,不配得到爱……

只要外界有一点负面反馈,都将对他造成毁灭性的攻击。

没有对自我的信任,不断「自我否定」,就是价值感匮乏的经典表现。



亲密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和他人亲密的渴望:

希望能够被关心、被支持、被陪伴和被接纳;

希望有人能对自己做点什么,来让自己感到安全、自由、有价值……
 
但是,在更歌颂「独立」的当代社会,人往往很矛盾——

一面需要爱,一面又拒绝爱;

一面渴望呵护,一面又因不敢依赖而压抑自己的需求;

一面非常虚弱,没有能力撑起自己,一面却要假装独立,强迫自己……

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亲密感匮乏的表现。




意义感


最后一层,是意义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你全身心地做某件事时,外在的事物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边界消融了,那一刻你感到无比享受。

比如洗碗时,你清晰地觉知着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水流经手指的感觉,碗光滑干净的感觉,还有水温热的感觉。

这种活在当下的感觉,就是「意义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曾体验过。

他们的脑子不停地转动——走路,喝水,甚至躺下休息时,都不曾停下。

他们不敢专注于自己的感觉,不得不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花费在 “如何获得安全感、保证收入,如何做好、获得别人的认可” 上。

从而导致:

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被各种问题填满;

思维在「对过去的无限反刍」和「对未来的联想」中不断跳跃,内心充满烦恼、焦虑和恐惧。

换而言之,

意义感越是匮乏的人,越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更无法享受当下的满足与喜悦。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这时问题来了:



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获得这5种需求,填补内在匮乏感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追溯到匮乏感的源头。



诚如前文所言,它的根源在于「内在小孩」没有被看见、滋养。



也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学会:



直视自己内心的匮乏感,重新养育内在小孩。



在这里,我简单分享一下养育内在小孩的方法:


1、回到内在。

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比起责怪他人和环境,更重要的是问问自己怎么了。

2、寻找期待。

每个负面情绪背后,都藏着未被满足的期待,你需要问问自己,这个情绪在说什么?

比如,我有一个来访者小A,在中秋节那天,看到丈夫准备的速冻水饺而勃然大怒。

她生气的原因是,她想在过节时吃好一点,而不只是速冻水饺。

3、寻找逻辑,找到匮乏所在。

这个期待未被满足,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小A “想吃好点” 的期待没被满足。

也许意味着丈夫对自己不重视,意味着自己过得比别人差,意味着她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尝试做一些联想,找到匮乏感产生的真正原因。

4、学会转化,填补匮乏感。

当你发现自己内在缺什么的时候,你就可以去喂养它了。

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地 “对症下药”,不断滋养「内在小孩」,让其慢慢长大。



那么
如何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


当「内在小孩」逐渐长大以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

如何让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即:成为一个能够积极疗愈创伤、主动接纳自己的人,从而获得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动荡。

这个过程,主要存在3个步骤:



(1)直面现实


前面我们说到,没有安全感的人,容易将任何问题都指向某种不可应对的危险,习惯性自我恐吓。

但为什么会这样?如何破解这种不安全感?

第一步,先了解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安全感就是没有危险的感觉,反之,缺安全感就是你体验到了某种危险。

所以,先要顺着自己思维的过程,去看看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那二步,看到其中的不合理性。

被领导批评,就意味着你会被开除吗?被开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然后会饿死?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全感在于灾难化的想象,即——

把一件小事关联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上,用六个字来概括这个过程,就是「小偏差,大惩罚」。

很多父母一不耐烦,就会恐吓孩子:

“你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你不好好学习,爸妈就不要你了。”

而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或他人恐吓、威胁、惩罚长大的孩子,容易放大对这个世界的危险认知,从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对此,我们能做什么呢?

其实可以去回溯一下我们的童年。

一遍遍厘清「恐惧」形成的过程,理解它,判断它的真实性。

这时候,我们很可能就会意识到很多事情根本没那么严重。

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面临生存威胁的小孩了,还拥有了更多资源去保护自己。

只有当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当下」,而不是对过去的扭曲认知上,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灵空间去容纳自己。

图片


(2)寻找价值


平时你如何看待自己?
 
比如说:

我要很有钱,才可以证明我是好的;
我要和父母相处得好,我才是好的;
我要有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才证明我是好的……

如果你把价值感捆绑在了单一的事情上,那你体验到价值感的条件也会十分苛刻。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步,以整体的眼光看待自己。

建立价值感的方式不是发现 “我很好” ,而是发现 “我整体上很好” ,即——

“我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够好的部分” 。

第二步,自己定义自己,选择性使用外在定义。

比如,有人觉得你车技不好。那你的车技到底如何?好的车技标准是怎样的?

如果跟赛车选手比,那你的车技的确不好。

那换个标准:好的车技是开车不会影响到别人,那你现有的车技,也许就足够好了。

定义自我价值的标准永远在你手里,但记得也要合理地参考及评估外在标准。

当你知道真实立体的自己是怎样的,就不会因为别人说你什么而改变自己。




(3)灵活变通


内心强大的人,无论现状有多无奈,都能很快平复情绪,转而关注 “此刻我能做什么” 。

那么,自我力量比较薄弱的人,该怎么办?

如何在挫折、困难来临时,做到冷静接受,又灵活变通?

首先,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全职妈妈,你很可能因为孩子带得不好,而感到挫败;

如果负责赚钱养家,每天从早忙到晚,却没赚到什么钱,你可能会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沉浸在单一角色里时,只要外界一点刺激,就容易击溃我们。

而当我们认识到:“我” 不仅是孩子的妈妈,别人的妻子、女儿,还是公司的得力助手,团队里的合作伙伴。

那种在单一角色里的焦虑就会淡化。

其次,寻找身边的爱和支持。

就像一棵植物一样,根扎得不稳,就容易被卷起或折断。

而当他跟周围环境的连接越紧密,在大的风雨来袭时,保持稳固和持续生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多元的支持体系中,我们很难再被外界的一点波动所影响,也才有力量灵活变通,去抵抗所有的动荡。




写在最后


透过情绪,去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是认识自己,转换情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而耐心倾听和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修复内在的匮乏感,又是成为内心强大之人的必经之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坚定力量安住在当下,不再轻易被焦虑感和不安感所搅动。

最后,不要忘了,改变非一日之功,只有持续的,深入的操练,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愿你不断成长,生命终得绽放。 END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